日夕导航

二十四节气传承:传统礼俗与现代发展探讨


文章编号:16276 / 更新时间:2024-03-03 20:42:49 / 浏览:

传统习俗丰富多彩,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智慧结晶,揭示自然规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仅包含了科学知识,还融合了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中国农业博物馆致力于保护、传承二十四节气,成功将其申报为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时的时间指针,同时融合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承载着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等知识。在当代社会,二十四节气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学者指出,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文化影响贯穿生产生的各个方面。

二十四节气衍生了诸多风俗和节日文化。如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迎春踏青的节气;端午节的划龙船、食粽子艾草是普遍习俗。这些风俗习惯深深融入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中,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研究指出,二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涵盖俗信、仪式、礼仪、娱乐等多个方面,生动体现了节气与精神生活的内在联系。各地传统习俗活动展现了对自然的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传承着先民的科学精神和文明智慧。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习俗的学术研究表明:一是节气与节日密切相关,虽后者起源于阴阳历法制度,但仍然保持了联系;二是每个节气都有丰富的习俗活动,如祭祀神灵、崇宗敬祖、除凶祛恶、休闲娱乐等;三是基每个节气都有特殊的饮食习俗,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习俗的研究展示了丰富多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理念,促进了养生、强身益寿的传统文化价值。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

二十四节气传承传统礼俗与现代发展探讨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们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的存在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下面一起看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1

一、研究意义

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丰富社会功能的需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这一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及其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借鉴意义研究和保护传承措施探讨,广泛扩大“二十四节气”的社会影响,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强化研究工作,对二十四节气中所蕴含的传统智慧、文化内涵、时代价值进行挖掘、提炼、升华、传播,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春,从而实现二十四节气的现代化。

我馆作为“二十四节气”非遗申报牵头单位,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是农业博物馆的职责所在,是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年保护承诺的一次具体实践,同时,也是建立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体系,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提供丰富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理清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剖析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炼二十四节气的丰富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智慧,发掘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形成一批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以研究促保护,以研究促传承,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农业和现代社会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三、研究内容及任务分工

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

(一)基础研究

研究人员构成:以博物馆部门青年业务骨干及其他部门部分青年业务骨干为主,部分博物馆部门专家。原则上,每个节气由一位研究人员承担。

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基本含义、产生过程或发展历史,与该节气有关的物候现象、气象特点、农事活动、节令仪式、习俗养生,诗词谣谚、书画艺术,实物藏品等,具体分工如下:

研究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

外联部:清明、谷雨

陈列部:立夏、小满、芒种

社教部:夏至、小暑、大暑、立秋

藏品部: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信息中心:霜降、立冬

其他部门: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综合研究

1、研究人员组成

博物馆部门及信息中心专家,部分青年业务骨干。

2、研究方向及负责部门

(1)二十四节气相关业务交流与合作、二十四节气与文化产业开发等相关研究;外联部负责。

(2)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二十四节气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研究、二十四节气研究现状梳理等;研究部负责。

(3)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规划与传习基地建设、二十四节气专题陈列内容与形式研究;陈列部负责。

(4)二十四节气与历法、农历、公历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传承与科普实践活动开发等相关研究;社教部负责。

(5)涉及二十四节气的`相关古籍整理、二十四节气考古与文物整理研究;藏品部负责。

(6)二十四节气智慧与农学思想等研究、“二十四节气”数字展陈形式研究;信息中心负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一批论文、出版一套文集、征集一批藏品、举办两个展览(实体陈列及数字展厅)、推出一批文化科普活动、建设若干个传习基地、形成一个产业联盟、开发一批文创产品、构建一个专家队伍信息库。具体如下:

(一)直接成果

2、相关部门承担的综合研究,在分配的研究领域内自行命题,撰写若干篇学术论文。

3、将本次二十四节气课题系列研究形成的论文和文章,形成文集出版。

4、课题研究过程中,同步搜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展品,包括实物、图片、影像等,交由藏品部联系收藏,建立二十四节气藏品档案信息库。

(二)为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1、为筹建长期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博物馆提供研究资料。

2、为开发一系列的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化科普活动提供基本方案。

3、在已有的十个二十四节气传承社区的基础上,为扩大传承社区队伍、建立二十四节气产业联盟提供理论支撑,为开发一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提供技术指导。

4、为建立二十四节气专家学者队伍信息库提供人才基础,为拓展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文化活动,推出一些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提供创新思路。

五、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进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特成立二十四节气系列课题研究攻关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和监督推进,组织相关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六、时间进度安排

xxxx年4月21日前,制定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xxxx年5月初,召开课题研究推动会,布置落实相关研究任务;

xxxx年6月至11月,课题组成员查找资料,开展研究,撰写论文;

xxxx年9月底,中期检查,了解进度,促进工作;

xxxx年11月底,研究人员提交论文和相关资料;

xxxx年12月中旬,课题研究办公室汇总,提出修改意见;

xxxx年1-2月,研究人员修改完善,结集出版。

二十四节气课题研究报告2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地球上距赤道越远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一般北半球3,4,5三个月是春季,南半球为秋季。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多,天气一天天变暖,同时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春分节气,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雨水也要多起来。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

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

二十四节气的当代价值,有如下这些:

1、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时间知识体系并富含多彩活动的习俗传统,二十四节气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如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崇宗敬祖、孝老敬亲、睦邻友群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与载体,二十四节气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其在当下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自然的律动与节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点,对当下的人们来说,尤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日益推进,我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局限于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之中,生活节律越来越遵从于机器运转的节奏,时间正在变得日益均质化,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疏离,于是,我们开始日益漠视甚至忽视自然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在今天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重新认识并深刻挖崛二十四节气背后所体现的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其必要性与现实性。

3、二十四节气不单单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种充满丰富内涵的生活传统,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有滋有味的“过日子”。

今天,虽然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规范民众时间生活节奏的作用正在日益降低与消失,但不论时代如何变化,“过日子”的逻辑却永不会变化。事实上,在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发展与历史流变过程中,其内涵一直在因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与发展。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1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

面对春夏秋冬雨露霜雪的自然变幻,我们的先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曾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被人们奉为圭臬,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吟花弄月而衍生出的诗化生活方式,更是老百姓有滋有味的恒久生活,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民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二十四节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俗,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节日民俗。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固定节日,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等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民间的一些如“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我国各地的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与节气密切相关的习俗,如立春时的“鞭打春牛”、大寒节的“尾牙祭”等一些节日民俗,有的流传至今,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鞭打春牛”:相传古代东夷族首领的儿子带领人们从游牧改学耕作,立春时节,人们准备翻土犁田,可帮人犁田的老牛却仍沉浸在“冬眠”的酣睡之中,句芒让大家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状,然后挥舞鞭子对之抽打、鞭响声惊醒了老牛,吓得乖乖地起来下地干活了。由于按时耕作,当年获得了好收成,原先以畜牧为生的人们都乐于从事农业了,句芒则被尊为专行督作农耕的神祇。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河南南阳市内乡县衙还保留着相关的记录并延续着有关“打春牛”的活动。

清明节气是表示季节变迁的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勃发、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经发展演变,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的淮南,清明节同样沿袭扫墓和踏青两个方面的习俗。

二是生活习俗。 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又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

“春分立蛋”的民俗,沿袭了几千年。早在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春分立蛋”的传统,当时是为了庆祝春天来临。为什么要在春分这一天竖鸡蛋呢?据说,这一天最容易把鸡蛋竖起来,其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也易于竖蛋成功。最后,春暖大地,万物生长,“立蛋”除有立住鸡蛋的本意,亦有“马上”、“添丁”之意,意味着人们祈祷人丁兴旺,代代传承之意。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据《周礼》记载:“以夏日至致地祗物魅,以禬国之凶荒,民之礼丧。”大概意思是说,在夏至那天招致地祗物魅降临接受祭祀以消除国家的荒年饥岁,百姓的疫病死亡。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夏至这天有祭田公、田婆的习俗,田公、田婆就是土地神,这是古代夏至祭祀土地神,以祈求农业丰收、消除病虫害的寓意。

同样过夏至,南不同北,北不同南。浙江绍兴夏至这天“做夏至”,主要是祭其祖先。到了江苏无锡,夏至这天早吃麦粥、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这天无锡人不祭祖,而是给小孩称体重,盼望孩子胖些健康些。如果往我国最北境的黑龙江漠河去,夏至白昼可长达17小时,“昼玩夏至,夜眠冬至”,那儿正办旅游节呢。每年都有数万人来这儿的“北极村”,欢庆夏至节。

三是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习俗还涉及到饮食所用的器皿和场合等十分丰富的内容。

夏至这天应时的食品是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按照老北京的风俗,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食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天气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面馆的凉面、担担面、红烧牛肉面、炸酱面等都很“畅销”。

立秋,一般在公历8月7日或8日。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周代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另外,经过了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冬至是重要的时令节点,是阴气高涨,阳气生发之时,是传统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是最困难也是开始萌生希望的时节,人们围绕冬至举行一系列季节仪式。汉代开始庆贺冬至,六朝时,称冬至为“亚岁”,媳妇给公婆进献鞋袜,给长辈祈寿。宋代官府放假如同新年。明清江南吴越地区冬至仍然是民俗大节。清代的安徽、江西、湖南人在冬至节祭祀祖先,一般是合族聚会祠堂,祭祀历代祖先,然后宴饮。

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每一种传统习俗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之精髓,体现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这些习俗和节日无不寄托着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热爱生活、辛勤劳动、追求美好的精神财富。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2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共同认知的情感文化纽带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科学的时间制度,它调整着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刘魁立说,人们在时间的框架下、按照当地自然的变化生活,一年的活动都在这个时间跨度里面。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中国人‘感时应物’,这些诗句不需要赘述就可以直抵心灵。但是你对一个外国人讲这些,他是不会动心的,因为他的情感认知体系里没有这个。对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共同的认知体系,体现的是一种集体认同的情感纽带,体现的是我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魁立说。

平度市委书记张杰说,随着中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和现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对农耕的指导功能逐步减弱,与脚步匆匆的现代人渐行渐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融入现代生活变得极其重要。

2、让过去有价值的东西在当下生活中实现价值

“一年前,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作用非常强大。生活越来越好,传统文化开始回归,人们开始怀旧,开始追根溯源。”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说,文物是静态的,要保持原貌修旧如旧;而二十四节气是动态的,要不断地传承、创新、演变、发展。

“传承不能乱来,要有章法。原汁原味的讲法是不对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独到的理解和观念,就像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琴,它的形状一直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也如此,我们要抛弃其不科学不理性的元素,把最科学最有价值的基因留下来。”马盛德说,传承最关键的是先要把旧的东西学会了,我们才能知道它缺什么,我们才能知道应该加上些什么,然后让它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几年前我给研究生上设计创意课,选课人数恰好24人,便以二十四节气为题安排了一次专题设计。”同济大学教授、非遗研究中心主任范圣玺说,这次设计创意课上得特别好,学生们通过做二十四节气设计,一下子知道了那么多鲜活的节气饮食风俗,有天然的色彩、有文化的温情、有素雅的时尚。不仅如此,这些设计还让大家涉猎了美丽乡村、现代乡愁、地域再生、转型发展等热点问题。由此他想到,传承需要载体,一定要把传统的东西放进现代生活里,只有让过去有价值的东西在当下生活中实现价值,传统文化才能“活”下去,非遗传承人才能“活”下去。

3、建立文化自信才能安放现代乡愁

30多年的改革发展,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不断推进,日子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便捷,但社会巨变带来的心理震荡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走得越远我们越喜欢怀旧——故乡在哪里?乡愁何处安放?

“怀旧是一种对既往的留恋,用它来解读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传承创新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反思和尊重的过程。历史的进步是要对过去有总结、有扬弃、有保留、有否定、有修正,然后再重新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刘魁立说,中国正进入崭新的发展时代,我们不仅开始思考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开始思考与世界的关系。像“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把我们国家的发展直接和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再关起门来自顾自,而是承担起了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担,这便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对设计行业来讲,当中国社会进入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阶段,也就意味着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需求,设计便是这种需求的载体之一。前几天搞非遗传承人培训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二十四节气圆盘,然后让所有的草编柳编竹编类非遗传承人进行编织,每个节气对应一种编法一种图案,用非遗来表达非遗,这个作品完成后非常有震撼力。”范圣玺说,“我经常对学生们说,天天学别人的东西哪里来得自信呢?传承是从传统文化里不断汲取精髓,发展是创造出有自己时代特点的东西。当你有能力、有底气把民族的东西变成世界的东西时,你才有文化自信。”


相关标签: 二十四节气传统礼俗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地址:https://www.rixiy.com/article/b1259f0470ac916423c5.html

上一篇:2024甲辰年气候与易感疾病中医五运六气探秘...
下一篇:奶茶机实测丨不会吧不会吧居然还有忽略奶茶...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s://www.rixiy.com/" target="_blank">日夕导航</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