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导航

地震来袭:高层与底层,先跑还是先躲更明智?


文章编号:13589 / 更新时间:2024-03-02 16:44:52 / 浏览:

有人徘徊,当地震来临时,是住在高层还是底层有更大的生存机会?这个话题非常引人深思,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思考后,乎是一个随机选择的难题,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简单了解一下地震的成因和破坏机制。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我们了解到,地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自转,而地球的结构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层、地核组成,由于地球的自转,这些不同的结构就会有各自的运,导致地球板块发生移动和碰撞,有时候板块甚至会断裂,地幔在地壳脆弱处冲破发生火山喷发,这些地质事件释放的能量就是地震。地震播方式和破坏力主要有三种波。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房屋倾塌和地裂山崩,这些都是地震释放的能量结果。地震释放的形式是地震波,震波有三种形式,即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也叫P波,表现为上下颠簸震动,震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每秒5.5~7公里,因此是最达地面的地震波;横波也叫S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略慢,每秒3.2~4公里,在纵波之后紧随其后,表现为来回摇动。面波也叫L波,是P波和S波在地表相遇后产生的混合波,是最后到达的波,L波波长很长,振幅强,像水波浪一样沿着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损坏的主要因素。虽然这三种波之间存在时间差,但对于逃生几乎没有什么帮助。之前提到的P波、S波、L波由于传播速度和生成机制同,导致它们到达地表形成破坏的力量有先有后,但这种先后非常短暂,根本无法利用时间差来逃生。按照纵波最高速度每秒7千米、横波4千米计算,如果震源深度为30千米,纵波传到地面需要4.3秒,横波需要7.5秒,看似有3秒的时间差,但纵波不只上下颠簸一次然后停止是会多次颠簸,时间从几秒到十几秒,这时横波早已紧随其后,随之而来的是面波。如果震源在100千米以上深处,这种时间差或许有些作用。衡地震破坏力大小有两个指标,那就是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地震震级:我们都知道,地震最重要的指标是震级,震级最初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1935年提出,最初规定是距离震中100千米处,通过标准地震仪所记录测算得出;后来发展到远方各种监测方法都可以换算得出震级。这种震级被人们为里氏震级。根据历史记录,在近2000年的时间里,人类记录到的最大震级为8.9级,没有出现比这更大的地震。震级是用来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指标,根据不同的震级,人们把地震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5个级别。小于3级的地震难以被觉,现在最小的地震是通过精密仪器监测到的,为负3级;3~4.5级的地震可以被察觉,属于明显的地震,但很少造成破坏。前两个范围地震属于弱震,中强震是指大于4.5级但小于6级的地震,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8级及以上的地震被称为巨大地震。震级表示地震释能量。地球每天都会发生成千上万次地震,每年发生超过500万次地震,但大多数都属于弱震以下,造成破坏的强震每年只有十几到二十次造成特大灾害的地震一般只有1~2次。地震造成的破坏,随着震级的提高而增大,但破坏程度的大小与震源的深浅和震中距离的远近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震源越浅、震中距离越近,破坏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强烈地震释放的能量巨大,每一级别之间的能量呈指数级增长,每增加一的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1~32倍。一次里氏7级地震相当于48万吨TNT的能量,约等于37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的能量;而一次8级地,相当于1100多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一次9级地震,相当于36000多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实际破坏力大小的标震源越浅,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破坏力越强。就像8级地震相当于1100多个广岛原子弹爆炸,在爆炸中心一切化为灰烬,附近几十公里的也会很大,但如果这样的爆炸发生在几百公里深处或者离得很远,比如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国几乎感觉不到破坏力。这就是烈度。

地震来袭高层与底层,先跑还是先躲更明智?

地震时是跑还是躲多数专家认为地震时就近躲避?

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 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

地震逃生自救方法:

1、躲到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楼底低往外跑,楼高最先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遇到地震不要惊慌,不要盲目冲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选择安全地方躲避为上策。

总有人说,“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也有人说,低层管它大小,先跑再说,高层先找厕所躲一下再跑。地震中如何躲避是逃生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地震中科学的防范与躲避,是提高生存率、降低伤残率的有效之举。

由于地震发生时,有人在室内、有人在室外、有人在车里,根据所在的位置,又要做出不同的判断。如果在室内,正确的逃生姿势是床沿旁、坚固家具旁、内墙墙根、墙角等地方相对安全,适合躲避。随手抓一个枕头或靠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

如果在户外,正确的逃生姿势是就近寻找开阔地,蹲下避险。如果在车里,正确的逃生姿势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靠边停车,不要留在车内。

如果被困废墟下,正确的逃生姿势是用布或衣服遮住口、鼻。尽量不要移动,以免扬起尘埃。如有可能,打开手电筒,观察周围,不要使用火柴及打火机。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让救援人员发现你,可能的话,请使用哨子。在其他方式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

地震分级标准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为什么楼层越高越安全

地震时楼层越高越安全是因为高层建筑物在地震时坍塌,一般在楼内的伤害要小于在楼体外受到的伤害,而低层建筑一方面要面对自身的坍塌和地面的陷落,一方面可能会受到周围高层建筑的掩埋。这样相比之下,高层建筑虽然受到的冲击力较大,但低层建筑受外界影响被掩埋和损毁的程度更深,反而高层建筑的救援活动更容易进行。

地震了的应对措施

1、先躲后撤

首先说躲,在房屋内要选择承重墙的内侧,在开间小的地方躲避。切记不要躲在靠窗的外墙一侧。地震过后撤离时,要走楼梯而不要选择电梯。因为此时的电梯在经历地震后,可能会出现变形或供电不稳定,是最危险的地方。同时,遇到地震时切勿惊慌,要记得关闭家里的电源盒、煤气,防止因漏电和煤气泄漏引发的灾害。在从室内逃离时,要注意保护好头部。

2、不要跳楼

事实证明,住在高层楼房中的居民,遇到地震时跳楼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左右,相当短促,而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门宙被震变形开不动时,耗费的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弄伤了。另外,楼房这么高,跳楼可能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还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3、在高层写字楼办公的人员这样做

地震时,正在办公室的人员,应赶紧蹲到办公桌下或房屋内承重墙的内侧,同时要尽量降低重心。地震过后要迅速撤离。撤离时,要走楼梯,不要乘电梯。来不及撤离时,可到开间小、有一定支撑物的小房间,如厕所、水房等躲避。


相关标签: 是住在高层还是底层的生存机会更大地震来了

本文地址:https://www.rixiy.com/article/c50335fea61ad56c444f.html

上一篇:拥抱健康生活方式如何实现更加健康的生活...
下一篇:世界手卫生日攻略丨正确洗手姿势get...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s://www.rixiy.com/" target="_blank">日夕导航</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