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导航

阴阳变换的关键时期-末伏无余10天-记住这几点 (阴阳变换的关键是什么)


文章编号:14714 / 更新时间:2024-03-03 02:43:35 / 浏览:

末伏一到,立秋的那点清凉瞬间被肃清殆尽。

阴阳变换的关键时期末伏无余10天记住这几

只管早晚较凉,但半夜依然暑气逼人,体感照旧黏腻。

与头伏和中伏不同,末伏这10天,可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动交替的关键时期!

末伏养生=补阳气+除湿气

三招补阳气

有谚语说:夏有真寒。

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刻,此时人体阳气空虚于体表,但是皮肤毛孔开泄,体内阳气则显得无余,而伏阴在内,容易产生阳虚内寒证。

所谓阳气不到就是病,因此,包全人体阳气,就显得十分关键。

01护阳气:纳凉要过度

末伏天气照旧闷热难耐,但吹空调降温要过度,无法自觉贪凉,切忌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7℃,早晨最好不开或只开革湿。

长时期处于空调环境可喝点姜汤,姜汤具备以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效用,能有效防治空调病。

假设有慢性病如哮喘、胃肠配置较弱的人,则更该少开空调。

此外,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放大,夜晚入睡时不宜对着门窗入睡或露宿野外,游泳喜好者也留意尽量缩小选用夜晚时期游泳。

02护阳气:早睡加早起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保健要适应阳盛于外的特点,适应人造界阴阳盛衰的变动。

普通宜早睡早起,并应用午休来补偿夜晚睡眠的无余,尽量坚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睡眠时期。

普通来说,早卧可以适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无利于肺气的皱缩。

03护阳气:在后背上做文章

三伏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机遇,而要排出体内的寒邪,最关键的就是补阳气。

由于人体背部散布的基本上都是阳经,其中,督脉更是阳脉之海,可统摄一身之阳。

因此,养背就是养阳气~在此介绍两种简便易行的养背方法:

搓背

可在洗浴时启动。用湿毛巾搭于面前,双手扯紧毛巾两端,使劲搓,直至背部发热为止。

假设自己不繁难,也可以让他人代为搓背,使劲不要过猛就行,免得搓伤皮肤。

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效用。

撞背

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安适,身材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使劲过度,借撞击的反作使劲使身材复原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下身适以后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而后启动撞击。

须要留意的是,骨质蓬松患者经常使用此保健方法时,力度把握不好,容易形成机体挫伤,倡议老年好友最好先咨询医生,自己确实适宜再启动。

一招除湿气

《急救广生集》中有记录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

这是借人造界之阳气祛除体内风寒湿邪的防病养生方法。

但对汗法祛风寒湿,医家张仲景也有自己共同的见地和方法,倡议悄然出汗。

《金匮要略》记录: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悄然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即使是在末伏里,也不倡议做猛烈静止哦,可做瑜伽、慢跑等有氧静止,使悄然汗出。

静止后也要留意补充液体哦。

末伏会吃才肥壮

立秋+末伏=湿+热,饮食上除了要继续清热解暑外,还不能忘了养护脾胃。

01末伏最适宜吃鲤鱼

鲤鱼能除湿开胃、利水消肿,因此特意适宜在三伏天这种干冷的环境中食用。

另外,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很容易被消化排汇,是适宜儿童、孕妇、老人等各类人群的肉类食品。

三伏天里,做鲤鱼时可以适当加一些能除湿的食材,比如陈皮、冬瓜、葱白等。

咳嗽的患者可以将鲤鱼与少许川贝一同煮汤食用。

赤豆鲤鱼汤是一道能缓解肾炎水肿的经典食疗方,可以增强鲤鱼利水消肿的效用。

02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立秋后,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挫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

柠檬——生津解暑

柠檬富含芬芳挥发成分,可以生津解暑,开胃醒脾。秋老虎时期可以用柠檬泡茶、入菜等。

另外,柠檬恰恰还是一种化痰果,有祛痰效用。

香梨——润肺止咳

初秋正式香梨上市的节令,香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效用,用于秋老虎所致的干咳、口渴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

葡萄——补肝益气

立秋后葡萄上市,葡萄味甘微酸、性平,具备补肝肾、益气血、开胃力、生津液和利小便之效用。

特意是老人、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03吃酸不吃辣

末伏时,要多吃酸的物品。

尤其是如今已过立秋节气,中医以为,肝属木,金克木,即肺气太盛或者挫伤肝的配置,所以在此时要"增酸",以参与肝脏的配置来克服肺气。

而之所以要缩小辛辣食物的摄入,是由于辣食除了会消耗人体的少量体液,还会使人肺气太盛,而产生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枯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秋燥"疑问。

末伏时,咱们可适当参与如山楂、柠檬、杨桃、柚子等酸性食物摄入,同时还可搭配具备滋阴、润肺养肺作用的蜂蜜来固护肺阴。


末伏不足10天,保住健康的方法很简单,记住这几点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末伏一到,立秋的那点清凉瞬间被清除殆尽。

虽然早晚较凉,但中午仍然暑气逼人,体感依旧黏腻。

与头伏和中伏不同,末伏这10天,可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

末伏 养生 =补阳气+除湿气

三招补阳气

有谚语说:“夏有真寒”。

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然而皮肤毛孔开泄,体内阳气则显得不足,而伏阴在内,容易出现阳虚内寒证。

所谓“阳气不到就是病”,因此,保护人体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

护阳气:纳凉要适度

末伏天气依旧闷热难耐,但吹空调降温要适度,不可盲目贪凉,切忌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 ~27 ,晚上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

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可喝点姜汤,姜汤具有以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能有效防治“空调病”。

如果有慢性病如哮喘、胃肠功能较弱的人,则更该少开空调。

此外,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夜晚入睡时不宜对着门窗入睡或露宿野外,游泳爱好者也注意尽量减少选择夜晚时间游泳。

护阳气:早睡加早起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节, 养生 保健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

一般宜早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睡眠时间。

一般来说,早卧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有利于肺气的舒展。

护阳气:在后背上做文章

三伏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而要排出体内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补阳气。

由于人体背部分布的基本上都是阳经,其中,督脉更是“阳脉之海”,可统摄一身之阳。

因此,养背就是养阳气~在此推荐两种简便易行的养背方法:

搓背

可在洗浴时进行。用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直至背部发热为止。

如果自己不方便,也可以让他人代为搓背,用力不要过猛就行,以免搓伤皮肤。

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撞背

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恢复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此保健方法时,力度掌握不好,容易造成机体损伤,建议老年朋友最好先咨询医生,自己确实适合再进行。

一招除湿气

《急救广生集》中有记载“三伏极热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可保一年无病”。

这是借自然界之阳气祛除体内风寒湿邪的防病 养生 方法。

但对汗法祛风寒湿,医家张仲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提倡微微出汗。

《金匮要略》记载:“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即使是在末伏里,也不建议做剧烈运动哦,可做瑜伽、慢跑等有氧运动,使微微汗出。

运动后也要注意补充液体哦。

末伏会吃才 健康

立秋+末伏=湿+热,饮食上除了要继续清热解暑外,还不能忘了养护脾胃。

末伏最适合吃鲤鱼

鲤鱼能除湿开胃、利水消肿,因此特别适合在三伏天这种湿热的环境中食用。

另外,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适合儿童、孕妇、老人等各类人群的肉类食品。

三伏天里,做鲤鱼时可以适当加一些能除湿的食材,比如陈皮、冬瓜、葱白等。

咳嗽的患者可以将鲤鱼与少许川贝一起煮汤食用。

赤豆鲤鱼汤是一道能缓解肾炎水肿的经典食疗方,可以增强鲤鱼利水消肿的功效。

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立秋后,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

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

柠檬——生津解暑

柠檬富含芳香挥发成分,可以生津解暑,开胃醒脾。“秋老虎”期间可以用柠檬泡茶、入菜等。

另外,柠檬恰好还是一种化痰果,有祛痰功效。

香梨——润肺止咳

初秋正式香梨上市的季节,香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用于“秋老虎”所致的干咳、口渴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

葡萄——补肝益气

立秋后葡萄上市,葡萄味甘微酸、性平,具有补肝肾、益气血、开胃力、生津液和利小便之功效。

特别是老人、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吃酸不吃辣

末伏时,要多吃酸的东西。

尤其是现在已过立秋节气,中医认为,肝属木,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能损伤肝的功能,所以在此时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来抑制肺气。

而之所以要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是因为辣食除了会消耗人体的大量体液,还会使人肺气太盛,而出现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秋燥问题。

末伏时,我们可适当增加如山楂、柠檬、杨桃、柚子等酸性食物摄入,同时还可搭配具有滋阴、润肺养肺作用的蜂蜜来固护肺阴。

末伏是养生的一个关键点,有哪些好的养生方法?

末伏是养生的一个关键点,有哪些好的养生方法?

立秋刚过没多久,末伏天就来了,末伏天意味着由夏天到秋天,天气由热转凉,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伏,也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秋老虎。末伏天是养生的一个关键点,大家知道这种天气该如何养生吗?笔者来给大家讲一些养生方法,不懂得朋友要注意。

01,多吃果,少吃瓜

这种天气下,要少吃一些瓜类水果,可多吃一些果类水果。可以吃梨,苹果,龙眼,葡萄等水果,少吃西瓜、甜瓜等。因为瓜类水果属于寒凉性质的水果,吃多了容易拉肚子,会频繁的上厕所,对脾胃不好,不利于养生。

02,少吃辣,多喝蜂蜜

秋季尽量少吃辣。民间有句俗语,“一年之内,秋不食辣”,在末伏时节,大家尽量少吃辣,多喝点蜂蜜,吃点甜食。蜂蜜有滋阴润肺止咳的作用,正是秋季所需要。可能有的人不喜欢吃蜂蜜,觉得蜂蜜太过于甜,大家可以加点燕麦片,增加一点营养,对身体好。

03,饮食清淡

虽然到了秋天,但是秋老虎的力度非常的强,天气炎热,大家尽量饮食清淡一点,对身体好。可以吃一点山药,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品,饮食注意清淡一点,对身体好,能够养生。除了这种天气饮食要清淡一点,大家最好一年四季都保持饮食清淡,饮食不要过油过辣过咸,饮食清淡,养生最好,不仅仅限于末伏天。

04,注意心态

天气炎热,大家就会烦躁,末伏天想要养生,一定要注意心态。人的病痛大多是由心态不好导致精神状态不好,从而引起的。只要我们的精神状态好,心态好,病魔都会离你远去。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心态,日常中可以多出去转转。傍晚带着朋友一起去河边散散步,自己有想不开的事情,跟朋友诉说一下,让朋友帮你排忧解难,多注意心态。让自己保持健康、年轻的心态,就是最大的养生。

05,注意休息

秋季是入学季,家中有娃的父母们要开始忙碌起来了,尤其是一些孩子要升学。无论再怎么忙,家长也要注意休息。末伏天不注意休息,对身体伤害非常大。只有自己休息好、休息足,才能有精神带孩子去学校。若是自己一直拖着一副疲惫的身子,长时间工作下去,对身体不好。

早早的把自己累垮啦,只会拖累孩子。莫伏天天气炎热,本就容易劳累,大家再不注意休息,对身体的伤害极大。末伏天是养生的关键季节,大家一定要抓住。以上仅是笔者给大家分享的五个末伏天养生的小技巧,欢迎大家评论指正。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人们都很熟悉,尤其是广大农民许多人不仅能背诵,而且能灵活运用,有力地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反过来它又服务于农民的耕耘、播种和收获,因而推算并预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我国农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据古书记载,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很有把握地利用土圭(就是直立于地面上的一根杆子)测量日影长短,确定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了。 确定的根据是:一年中,中午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中午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由夏至到冬至和由冬至到夏至的过渡中,土圭影子适中、昼夜平分的两天为秋分和春分。 到了距现在2100年左右的秦、汉之际,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漫长岁月的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编排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依赖太阳大地啊,生灵的母,那广袤阔宽的身躯,乃是万物生息之所。 然而,可不要忘记;火红炽烈的太阳,给予了永恒不竭的温暖;连同沉静的大地,也沐浴于太阳的恩波。 是的,太阳对于地球,乃至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头等重要的。 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地上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人们只要查看一下目前处于什么节气,便可大概了解今后一段时期的气候情况,这其中的原委也离不开太阳的主宰。 为什么知道了所在的节气,就能知道气候的变化情况呢?原来某一个地区气候寒暖的程度首先决定于太阳的照射方式。 当太阳垂直或接近垂直照射时,地面接受的光和热就多,气候就会热;当太阳倾斜照射时,所受的光和热就少,气候就会冷。 当夏天渐渐来到时,太阳的位置越来越高,地面接受的热量渐渐增多,放出的热量也渐渐增多,到达夏至时接受的热最多,但放出的热还要再过1个月左右才到达最多,所以最热的天气不是出现在夏至,而是在夏至后1个月左右。 怪不得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为小暑和大暑。 暑者,热也。 类似的道理,最寒的时候不是冬至,而是冬至以后1个月左右,故为大寒。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了气候变化与太阳位置有关,利用这个依赖关系,古人发明了圭表以观察日影的变化来决定季节。 《后汉书·律历志》里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中每一节气时八尺之表的影长,这是古人以日影长短定季节的记录。 节气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在发明用圭表定季节之前,早就利用昏旦中星、偕日出、偕日没的恒星及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 这些资料记载在我国早期的历书《夏小正》和《月令》中。 《月令》具体地记载着月初及月中所出现的星象和物候。 每当什么星象和物候出现,就知道到了什么季节,也就知道该种什么庄稼和干什么农活了。 大约到了战国中后期,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星象和物候知识,将1个回归年日数等分为34个区间,给出了专有的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春秋时代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名称,这可能是利用圭表实测冬、夏至影长所用的专有名称。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记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的名称。 除春、秋分用日夜分和冬、夏至用长短日至外,其余都与现代一致。 八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它们之间大约相隔46日。 《淮南子》已记有全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现代完全一致,这是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的最早记录。 从出土的文献可以证明,西汉时已肯定用节气注历,所以那时已经发展到只要观看历书就能掌握季节了。 农业生产与季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适时播种的重要。 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季节与农时关系的经验,编出许多掌握农时节令的歌诀,在劳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一到某个季节,人们就能很熟悉地说出到了该干什么农活的时候了。 二十四节气和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编制的农时节令歌诀,大大帮助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公历在我国虽然使用已经几十年了,但现在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仍然十分流行,对农业生产还在起着有利的指导作用。 有人说,节气是属于阳历的范畴,这是很对的。 但它又是阴阳合历所特有的产物。 以太阳纪年,以月亮纪月,这就是我国古代所用的阴阳合历的特点,它必须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的寒暖。 由于有闰月,这就使得季节在月份中不十分固定,例如某种物候有时在丹初、出现,有时又在月末出现,二十四节气就是为了精确地指示气候的变化而创立的。 它是一种纯阳历。 古代世界上使用阴阳历的国家很多,但只有我国才创有二十四节气,从这点可以证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达。 节气名称的含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人杜牧的诗句脍炙人口。 既清且明的节气为何又“雨纷纷”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二十四节气也发源于此。 由于它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很快便推广到全国。 但它所反映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一般情况,其他地区当然也可参照使用。 杜牧所描述的就是江南地区的纷纷春雨。 二十四个节气的含义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有气象方面的,也有物候和农作物方面的,基本上反映了一年中的各种特征。 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开始了。 雨水:立春过后,天气逐渐暖和,雨水开始多起来了。 惊蛰:雨水过去之后,逐渐将有春雷轰鸣,藏于地下冬眠的生物也就惊醒了,所以这个节气叫惊蛰。 春分: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正是春天的中期。 清明:春分以后,春光明媚,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水有比较显著的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立夏: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丰满起来了,但还不到开镰收获的时候。 芒种:麦子有芒了,夏收作物成熟,应该收割,大秋作物应赶快下种了。 夏至:古称“日北至”,表示盛夏就要来临。 白天渐短了。 小暑:夏至以后天气炎热,称为小暑。 大暑:比小暑节气天气更为炎热,这是一年中的极热季节,所以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 立秋:表示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了,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了。 白露:天气渐渐凉起来了,空中的水气在树木、花草上可以结成露珠了,故称白露。 秋分:白天黑夜等长,恰在秋天中期。 寒露:天气更凉了,露水也很凉了。 霜降:开始有霜了。 立冬:冬天来临了。 小雪、大雪:下雪季节开始,先是小雪,至大雪已成积雪。 冬至:古人称“日南至”,表示寒冷的冬天到了。 白天渐长了。 小寒、大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 寒冬过去,又是春回大地。 从节气的含义可以知道,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3)反应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4)关于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件辉煌成就,直至现代对指导农业生产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如若不信,请看农谚吧!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 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贲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亍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节气的划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成功地制订并使用阴阳合历(农历),那么,二十四节气自然应该从属于农历了!其实不然,二十四节气纯粹是属于阳历的。 为什么呢?在分析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更迭时,可以清楚地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循环是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而这正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反映。 由于人类居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大地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在星空中运动,一年中正好运转一周,我们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把它所运行的道路称为黄道。 黄道是一个大圆圈,圆周为360度。 二十四节气就是将黄道等分成24段,每段为15度。 太阳每移动15度(实际上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了15度),就表示到了1个节气。 太阳走完每段所用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是几乎不变的,比如清明节每年都在4月5日左右,冬至节每年都在12月22日左右等等。 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可以用两句话加以概括,即: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前后只差一、二天。 前后所以有1至2日的出入,是由于太阳运动快慢的不均匀造成的。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很不固定;因为农历的一年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结果同一个节气在某年的日期要比前一年晚11天左右。 比如1978年清明节在2月28日,1979年的清明节却在3月初9了。 遇到闰年时农历年长为384天左右,比回归年又长了19天左右,结果下一年节气的日期又要提前19天左右。 比如1979年农历是闰年,1980年的清明节又提前到2月19了。 可见在农历中不查日历就不会知道节气的日期,而每年节气的日期都必须经过复杂的计算才能确定。 三伏与九九人们除掉注意与农业生产最有关的节气外,对于每年炎热和寒冷的季节也特别注意。 其中三伏和九九就是这种被注意的特殊情况。 苏东坡的诗中就有“算来九九无多日”的句子,是说九九快过去了。 在《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还有《九九消寒图》的记载。 内容是冬至日画素梅1枝,有81个花瓣,1天染1瓣,染完时九九也就结束了。 九九是从冬至那天开始算起的,每个九有9天;九九八十一天过完了差不多就是3月12日(闰年3月11日),再过9天就是春分,所以有“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说法。 “伏日”的说法至迟在春秋时就有了。 《史记》有“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这样的话;唐代有一本叫《初学记》的书中对三伏讲得非常清楚,说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伏日的推算不如九九那么单纯,它有些变化,所以常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三伏是怎样推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中伏20天,有些年份只有10天?其实伏日的推算并不难,古代是以干支记日的,在历史上早就作出了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这样,头伏、末伏都是10天,中伏则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决定于夏至所逢的干支。 举例说,1977年夏至为6月21日,干支为己酉,22日为第一庚日庚戌,则第三庚日为7月12日,干支为庚午,所以这天为头伏的开始。 第四庚日为7月22日,干支为庚辰,这天为中伏的开始。 立秋为8月?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8月11日庚子,这天起为末伏,所以1977年中伏就有20天了。 冬至以后,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所以九九从冬至开始算起,这是谁都能理解的。 它与太阳的位置变化直接有关。 俗话说,热在中伏,冷在三九。 这是根据人们的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 中伏和三九差不多都在夏至、冬至后20多天前后,它是与实际气候相合的。 至于伏日为什么要以庚日来定的问题,这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古代五行学说比较流行,它反映着一种五行的变化思想。 这种思想用在这里虽然并没有科学的意义,但因为其变化总超不过10天的范围,仍然能基本反映气候变化的规律,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不变。 二十四节气与闰月我国古代的历法家,把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节、中相间排列。 其中单数的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双数的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农历以12个中气分别作为12个月的标志,即各个月都有一定的中气,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等等。 农历的闰月在古代有过不同的安排方法,但从汉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一个置闰法,把不包含中气的月称作上一个月的闰月。 前边刚刚说过,每月都有一定的中气相对应,怎么又出现了不包含中气的月呢?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因为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意味着节气与节气或者中气与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为29.5306日,这二者之间相差将近一日,所以中气(节气也一样)在农历月中的日期,每个月就向后推迟近一日。 这样天长日久,总会出现中气赶到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就必然没有中气而剩下一个节气了。 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称作这一年的闰月,而且把它叫上个月的名称,只是要在“几月”的前面再加一个“闰”字。 比如1979年(农历是己未年)前七个月的中气日期是:这里的闰六月就没有中气,只有一个节气——立秋。 农历之所以将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只要做一个简单的运算,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原来19个回归年中分别有(19×12=)228个节气和中气,又农历在19个年头中有(19×12+7=)235个朔望月,显然会有7个月没有中气,7个月没有节气,这样把7个没有中气的月作为闰月就是很自然的了。 十九年七闰法,闰月一般安排在第3,5,8,11,14,16,19年,其中相隔的年数为3,2,3,3,3,2,3年,比如1979~1998年相应的农历年的19年中闰月就是这样安排的。 但也有其他的排列。 按此规律,我们可以推知闰年的大概情况,比如1974年的农历年为闰年,那么19年前的1955,1936……19年后的1993,2017……也是闰年。 但闰月的名称并不相同,要按上述原则去精密计算。 二月一次;三月三次;四月六次;五月五次;六月四次;七月三次;八月三次;九月一次;十月一次;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一次不闰。 这个闰月情况说明,闰四、五、六月的次数最多,其他月较少,而十一、十二和正月一次不闰,这是什么道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再谈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 众所周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略扁的椭圆形,太阳并不在这个椭圆的中心,而是处在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过程中,有时距离太阳近些,有时又远些。 距太阳最近的一点叫“近日点”,最远的一点叫“远日点”,地球愈接近近日点,运动速度就愈大,相反就愈小。 这样地球在它的轨道上虽然转过了相同的角度(15度),但所用的时间却是不相同的。 比如从春分到秋分需要186天多,显然这期间两个中气之间的日数,都超过了前边讲的平均数(30.4368日)。 尤其是从夏至到小暑,地球正在远日点附近,速度最慢,两个中气的间隔达到最大(31.45日),所以在这段时期及其前后的历月中,不包含中气的机会就多,这就是闰四、五、六月次数最多的原因。 地球从秋分运动到第二年春分只需要179天,这段时期内,除秋分到霜降之间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为30.38日以外,其他的只不过29天多一些,所以置闰的机会自然就会少一些。 而地球在冬至点前后运动最快,两个中气的间隔就更小一些,结果使得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总是含有两气,有时甚至出现一个月包含三气的现象。 比如农历辛丑年(公历1961年)的十二月就含有三气,庚申年(公历1980年)的十一月也含有三气,这就是十一、十二和正月不闰的根本原因。 推算节气的简易方法前面曾经介绍了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有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但这是极为粗略的,要想确切知道各年度各节气的日期、时刻,还得去查日历。 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日期和时刻,是由复杂的运算才确定的,这种方法本书不宜介绍。 为了满足广大天文爱好者的要求,仅介绍一种推算节气的简易方法,不过这种方法的推算结果和节气的时刻可能有几分甚至十几分钟的误差。 这种方法首先须要知道公历某年各节气的日期和时刻,然后以它为基数向前或向后做具体推算。 向后推:(1)如某年为平年,第二年也是平年,则在第一年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上,再加5时49分,就得到第二年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了。 它可以写成一个表达式:(平后平)X节气=(前平)X节气+5时49分例如由1981年(平年)2月4日5时56分立春,推算1982年(平)立春的日期、时刻。 (1982年)立春=(1981年)立春+5时49分=2月4日5时56分+5时49分=2月4日11时45分(2)如前一年为平年,第二年为闰年,则闰年1、2两个月内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为第一年1、2两个月内各节气日期、时刻加上5时49分。 3月至12月的要减去18时11分。 即:(平后闰)3~12月×节气=(前平)3~12月X节气~18时11分。 例如由1979年(平)3月21日13时X分春分,推算1980年(闰)春分的日期、时刻。 (1980年)春分=(1979年)春分-18时11分=3月21日13时22分-18时11分=3片20日19时11分。 (3)如第一年为闰年,第二年为平年,则平年1、2两个月各节气的日期、时刻为闰年相应的节气内减去18时11分;3至12月内各节气日期、时刻为闰年相应节气日期、时刻上加5时49分,表达式可写为:(闰后平)1~2月X节气=(前闰)1~2X节气-18时11分。 (闰后平)3~12月X节气=(前闰)3~12X节气+5时49分。 向前推:(1)由平年节气推算前一个平年的节气日期、时刻、算法与由平年推算下一个平年的方法相反。 即:(平前平)X节气=(后平)X节气-5时49分。 (2)由平年推算前一个闰年的节气,算法与由闰年推算后一个平年相反。 即:(平前闰)1-2月X节气=(后平)1~2月X节气+18时11分。 (平前平)3-12月X节气=(后平)3-12月X节气-5时49分。 (3)由闰年的节气推算前一个平年的节气,算法与由平年推算后一个闰年相反。 即:(闰前平)1~2月X节气=(后闰)1-2月X节气+18时11分。


相关标签: 阴阳变换的关键时期记住这几点末伏无余10天

本文地址:https://www.rixiy.com/article/5e855d98ae7322959070.html

上一篇:张汉青丨活泼乏味的减肥阅历揭秘张汉青书法...
下一篇:揭秘讨好型人格你是否堕入假忙窘境?...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s://www.rixiy.com/" target="_blank">日夕导航</a>